好莱坞“土豪”的亚洲淘金记:华语市场成大热



    电影网专稿 奉俊昊用4000万美元打造了迄今为止韩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国际项目《雪国列车》,并邀请了众多一线好莱坞明星加盟,这也成为该片主要看点之一。纵观全球的演员输出,中国、韩国、日本等地的本国演员在进军好莱坞的路上昂首高歌,相反好莱坞演员也逐渐走出自己的国门乘风东来,给东方面孔的电影里带来一丝“洋味儿”,而这一趋势在华语市场上显得尤为突出。

    2013年年中过半,一场“土豪电影节红毯秀”唤醒疲态中的中国影视市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凯瑟琳·泽塔-琼斯等7名来自好莱坞一线当红演员纷纷亮相中国捞金,似乎亚洲曾经电影萎靡的市场也变得如今日这般富有。

    或许,这次的露面只是彰显出好莱坞演员瞄准中国市场的冰山一角,而仅仅在2013年便有像汤姆·克鲁斯、“抖森”、“库彻”等多位好莱坞演员带着作品“敲开”华语电影市场大门,纷纷摆低架子套交情。但如此仅靠宣传走穴似乎并非能喂饱好莱虎的胃口,好莱坞演员正蓄势发力亚洲各地,真正参演到电影中达到“双赢”或许才是其终极目标之一。当下好莱坞演员输出的现状如何,对亚洲电影市场会带来怎样的优劣势,本期[电影网]有娱·有乐为你一一解答。


好莱坞演员来华逐渐成趋势

现状:好莱坞演员进军华语市场

关键词:礼尚往来、抢滩福地


    早一批进军好莱坞的华语演员们如今依然在国际影坛上风生水起,巩俐、章子怡、成龙成为海外观众认识华语电影的“敲门砖”。而后起之秀如范冰冰、李冰冰、张雨绮等女星进军好莱坞虽频频“打酱油、跑龙套”,但同样作为华语影人的海外输出依旧是相当成功。《钢铁侠》、《生化危机5》等电影频频亮相,2014年里更是有国内演员参演的《X战警:逆转未来》、《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这样的大片上映,可以说华语影人“高攀”好莱坞这座大楼的脚步一刻也未停下。

    与此同时,海外演员走出好莱坞国门进军大洋东岸的华语市场也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2011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力邀“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片中饰演一名教堂神父,而贝尔在片中的地位也与这位神父一般具有“救世主”的地位;2012年冯小刚悲情大片《一九四二》中,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美国记者与蒂姆·罗宾斯饰演的神父同样在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2013年,基努·里维斯的首部导演处女作正是将目光聚焦中国功夫的《太极侠》。

    如果从数量上看,华语影人的海外输出与好莱坞演员的东来几乎平分秋色,但若要说最终取得的成效上看却显得并不公平。范冰冰的《钢3》只在“特供版”里秀了十分钟紧缩的眉头;李冰冰在《生化危机》中表现扎眼但也难逃在红毯上被外国记者叫错名字的窘境。而好莱坞影人加盟华语电影总能引起国人的注目,就好像外国的玫瑰更能招来国内的“一窝蜂”。不可否认的是,贝尔在《金陵十三衩》中几乎成为撑起剧情发展的主心骨人物,基努·里维斯的处女导尽管口碑差强人意但也绝不少赚国人的腰包。礼尚往来固然好,但华语影人与好莱坞演员在实际实力上并排一比较总是吃亏不少,或许这得在自身上找找原因了。


东瀛影星海外淘金有成就,而好莱坞演员进军日韩市场不容易

现状:好莱坞演员“淘金”日韩屡战屡败

关键词:本土保护


    曾几何时,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日本逐渐“日薄西山”被中国取代,而韩国的电影在完善本土自我的道路上越发走得深远。好莱坞演员面对近似眼前又十分遥远的日韩电影市场,似乎变得战战巍巍、顾虑重重,难以敲下这“破冰之锤”。

    不过东瀛影星早有打破国门在海外淘金的先例,真田广之与渡边谦可以与中国内地的周润发、成龙的地位相当,2013年的《环太平洋》让菊地凛子这位异样的东方女性再次成为好莱坞的焦点,就连童星芦田爱菜也正筹划更进一步进军好莱坞;同样,韩国演员的“西征”步伐有条不紊,李秉宪在《特种部队2》中抢眼出彩,张东健敲开了好莱坞大门并继续寻求自身的突破。

    然而相反,好莱坞演员鲜有在日韩市场上“淘金”成功的例子,2007年的《龙之战》应该是韩国影人与好莱坞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尽管在口碑与票房上遭遇滑铁卢;基努·里维斯去年在日本大规模上映的《四十七浪人》却票房败的一塌糊涂,日本的观众对好莱坞面孔似乎并不买账。本次的《雪国列车》奉俊昊集结一众好莱坞影星并耗资4000万美元可以说他有着和好莱坞一较高下的野心,或许这也能成为好莱坞演员进军韩国市场的一个突破口。总体来说,日韩电影市场相对保守与狭小,两国演员与导演们似乎也有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的观念,再加上本土电影保护的意识较强,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总能拿出自己一套的“看家本领”来抵御(比如日本的动画电影),好莱坞演员很难在日韩电影市场上找到归属感,阻碍了其输出日韩市场的道路。


好莱坞演员华语输出看准了这块赚钱的肥肉

优势:票房利益为首要 中美合拍成潮流

    “金钱至上”的道理放在谁身上都懂,依然举例《金陵十三钗》,该片的上映恰巧适逢贝尔在奥斯卡上荣获最佳男配角。当时该片的制片人张伟平则明确称:“贝尔本身的加盟就是影片票房的保证,而在海外获奖则进一步成为海外票房飘红的信号。”并还夸下海口称10亿票房目标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据悉,贝尔的投入产出比是,给他投入1美金,贝尔则可以产出55美金。1:55的高产出比让人不得不对中国人青睐“舶来品”表示叹服,而贝尔的个人片酬就达到了1个多亿,让好莱坞演员加盟自然是冲着最终票房利益来的。

    《谍海风云》、《功夫梦》、《人鱼帝国》等电影无一例外都打着“中美合拍”的标记,而《太极侠》、《钢铁侠3》更是将这一势头继续发扬光大。如此一来,好莱坞演员抢滩中国这块“福地”成了水到渠成之事,捞金更是手到擒来。中影集团前董事长韩三平说:“中美合作是刺激国产电影发展的一大措施,也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一条道路。”只是在这个条道路上,中国演员似乎并没有捞到太多的好处。

劣势:本土电影市场受冲击 新人出头更难

    显而易见,大批好莱坞影星的进军华语影坛势必对本土电影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在曾经的一份记者街头调查中,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更加愿意观看好莱坞大片,优良的制作与冲击力强的视效都成为观众纷纷选择好莱坞电影的理由。中国的电影工业还是在起步与发展阶段,自身的竞争力依然无法与好莱坞相抗衡,就拿《小时代》与《暮光之城》来说,两者类型相似剧情同样狗血,但更倾心后者依然还是占大多数。

    同时,挖掘国内新人也更加有了难度,中国观众目前的心态就好比“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即便是近几年总演烂片的尼古拉斯·凯奇,如果一旦有了新作上映人们依然蜂拥而至;去年约翰尼·德普的亏本大作《独行侠》虽烂但其影迷号召力不可小觑,其新作《超验骇客》即将在华上映,据悉届时还将带着未婚妻来华宣传,想必届时又能刮起一阵“德普飓风”。如此一来,国内大导演似乎更加看准了这些好莱坞演员实力以及票房号召力,本土新人的出头变得艰难,如果没有好的本子、没有知名导演的扶持,“一炮走红”对新人来说几乎更是“蜀道之难”。

小编结语:

    好莱坞“土豪”们在别国电影市场掘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无论是冲击欧洲也好,还是进军亚洲也罢,都立身这股潮流的最前方。而对于本国演员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依然是不变的道理,在国际化潮流中发掘自身优势,明确定位,发挥出华语电影应有的软实力。

相关资讯